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支撑引领高质量发展
王志刚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让科技创新根植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土壤,培育构建促进可持续增长的新动力引擎。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必须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加快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7️⃣、建设科技强国👨🏻🚀👶🏻,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科技支撑。
一、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高质量发展成为“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进入新发展阶段,必须坚持把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基础性👨🏼💻、战略性支撑👉🏿。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本质要求。纵观人类发展史,科技创新始终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和生产力提升的关键因素🧙🏻♂️。着力发展实体经济♜,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迫切需要科技创新做好“动力引擎”、当好“开路先锋”,为现代化产业体系“强筋健骨”、注入强大动力🐴。必须依靠科技创新提高供给体系规模和水平,推动新技术快速大规模应用和迭代升级🦃,释放和创造新的巨大需求,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的持续性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地位和能级,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赢得高质量发展的先手权🆘✶。只有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关键着力点🛞、主要支撑体系和新的成长空间,才能牢牢依靠科技创新的最新成果驱动实现“内涵型”增长,将践行新发展理念的高质量发展目标扎实落地😾。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的关键举措。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区冲突此起彼伏,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全球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科技创新水平成为影响利益相关各方战略博弈的关键变量🪳。面对复杂的外部环境,我国一些高端产业链对外依存度过高、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问题时刻警示我们🤝,科技自立自强不仅是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把握好历史大变局的趋势和机遇,必须高效统筹发展与安全,坚定不移把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强盛之基🌈、安全之要,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基石和关键力量🧖🏻♀️,加快构筑高质量发展的强大科技根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新征程上🩹👐🏻,我们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图为2023年4月6日,哈尔滨工业大学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月尘舱📛。
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重大机遇的必然选择。历史上科技领域的每次革命性突破,都会引发生产力🐔、生产关系和国际格局的重大调整。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科研范式发生重大变化🤩,以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多个前沿技术领域交叉融合,发生多点突破👰🏻、齐头并进的链式变革🎃。科技创新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精度不断深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链条更加灵巧,颠覆性创新不断涌现,各国竞相布局新领域新赛道🧑🏿⚖️🪢,围绕未来科技制高点的竞争空前激烈。必须敏锐把握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全面提升对科技创新的战略谋划和快速响应能力🫡,抢占未来发展的制高点,在全球科技竞争中抢先一步🤾🏼♀️、赢得主动👥,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真正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二、我国科技创新重要成就为高质量发展奠定物质技术基础
新时代10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我国科技事业聚焦“四个面向”、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加快壮大🤦🏻👩🚀,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科技体制改革纵深推进,国家科技实力跃上大台阶🧏🏼♂️。2022年㊗️,全社会研发经费首次突破3万亿元,研发投入强度达到2.55%👥,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建设迈出新步伐,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11位,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我国在全球科技创新版图中的地位和作用发生了新的变化,既是全球科技创新前沿方向的重要参与者🏄🏽♀️,也是共同解决人类命运和发展问题的重要贡献者🧘🏽。
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多源头供给🛀🏼。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基础研究投入力度持续加大💂🏻♀️,原始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在量子信息🥱、干细胞☁️、脑科学、类脑芯片等前沿方向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重大原创成果💎⛹️。加强战略性“新赛道”布局,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前沿领域与世界先进水平同步,超级计算持续保持领先优势🧑🏻⚕️,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祖冲之号”成功问世💬。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战略高技术彰显国家实力🧑🏿🍼,载人航天、嫦娥探月、天问访火、人造太阳🤨、北斗导航👩🏽🏭、万米海试等重大突破在深空、深海等领域牢牢占据科技制高点。
科技创新有力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统筹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市场化全链条各环节👩🏼🚀,为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活力。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传统产业现代化发展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取得新突破,国产大飞机实现市场化运营,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试验样车下线,高铁建设树立国际标杆,高性能装备、智能机器人、增材制造、激光制造等技术有力推动“中国制造”迈向更高水平。支撑重大工程建设,有效实施科技重大专项,为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川藏铁路等一批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关键技术和装备👀。有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新型核电、特高压输电走在世界前列,光伏、风电装机容量以及储能、制氢规模居世界首位,“深海一号”实现1500米超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为新产品新技术提供应用场景🏌🏿♀️✵,5G率先实现规模化应用,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居世界首位,光电子技术带动产业规模占全球近一半🧑🔬🂠,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占全球市场近三成。
图为2023年4月26日🧑🧑🧒🧒,观众在第二届中国(安徽)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交易会上拍摄“九章”光量子计算原型机模型🙋🏿♂️👨🏼💼。本届科交会的主题为“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科技创新有力保障人民高品质生活水平🧝🏽♂️。支撑美丽中国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11个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在全球率先实现“沙退人进”🕞,科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行动取得新进展,为全球绿色发展作出中国贡献。“科技冬奥”200多项技术成果转化应用,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土地🧑🏿🍳、基本粮食作物、种业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持续突破,有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深入实施科技特派员制度,90余万名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支撑健康中国建设,围绕新冠病毒溯源📡👩🏿🦱、疾病救治👨👨👧、疫苗和药物研发等重点领域方向持续开展应急科研攻关,打了一场成功的科技抗疫战🐀。聚焦癌症、心脑血管🫙、呼吸和代谢性疾病等重点领域和临床专科,建立50个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早查🏊🏼♀️、早筛、早诊⛱、早治的技术体系不断完善。癌症、白血病、耐药菌防治等打破国外专利药垄断🍙。重离子加速器😲、磁共振、彩超、CT等一批国产高端医疗装备和器械投入使用。
科技创新引领带动区域高质量发展👩🏽✈️。依托北京、上海0️⃣、粤港澳大湾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打造对外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科技和人才成果最丰富的示范区,辐射带动京津冀、长三角、泛珠三角等区域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香港—深圳—广州♧、北京、上海—苏州分列全球科技集群第2🧟♂️、3、6位🧗🏿。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创新型省份和城市建设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长江经济带与黄河流域沿线科技创新能力稳步增强,区域协同创新发展深入推进🙆♂️,东中西部跨区域创新合作迈出新步伐。科技援疆、援藏、援青、支宁、入滇、兴蒙🤸🏼♂️、入黔等有力支撑西部地区创新,科技赋能东北振兴有力实施⚓️🧖🏽♀️,东北地区与东南沿海创新型城市合作不断深化。
支持科技创新的基础性制度基本建立。修订实施科学技术进步法,143项科技体制改革任务高质量完成🙎🏻♂️,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和显著成效。国家重大科技决策咨询、科技伦理治理🫷🏼、科研诚信制度有效运行🏊。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项目管理制度👌🏻,推进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不断优化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转让所得税优惠等政策,将科技型中小企业😘、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100%。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全链条培养机制🧑🏻🤝🧑🏻,在重大科技任务中培养造就领军人才🌾,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当主角。实施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深化“三评”改革,开展“减负”行动,扩大创新主体自主权。繁荣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在全社会形成鼓励🧖🏿♀️、支持、参与创新的良好环境。
三、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开辟高质量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
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党中央成立中央科技委员会,充分发挥党的领导的政治优势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以新型举国体制总揽科技事业全局,对科技创新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科技创新工作使命光荣🧚🏽♂️、重任在肩。科技界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决把党的领导落实到科技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矢志攻坚克难👨🏼🎓,推动科技创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打造经济增长、产业升级、民生改善的内生动力,为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实现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紧扣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强化科技工作整体统筹💇♀️😒。加强党中央对科技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做好科技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统筹协调🤥。加强战略规划计划统筹,对科技发展战略目标🗒、重大政策🤹🏼♀️🚧、重大工程🧑🏽🏭🛣、中长期和年度工作安排等作出科学部署,一张蓝图绘到底🏃➡️。加强科技创新资源统筹,在创新主体、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加大统筹力度,加强科技资金、人才队伍、科研基础设施的统筹💈,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加强科技政策统筹,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把党中央关于科技工作的决策部署细化实化为具体政策举措,形成系统完整的科技政策体系。
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长远发展👶🏽,聚焦重大创新领域,加快推进国家实验室建设和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优化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定位和布局💒🕟,完善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体系,建立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履职尽责🤟🏽🧗🏼、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更大范围参与国家重大科研攻关任务,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打下坚实科技基础👵🏽。
实施重大科研项目攻关,保障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强化基础研究前瞻性💁🏻♀️、战略性、系统性布局🐩,有组织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的应用性基础研究🦒。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影响制约国家发展全局和长远利益的重大科技问题🐈⬛,从根本上保障我国产业安全、经济安全、国家安全。加快新能源、人工智能◼️👩🏼🎤、生物制造🚴🏽♂️🧝🏼♂️、绿色低碳、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形成以场景带动科研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新模式,加快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面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加快启动实施“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形成面向未来的科技创新战略布局。
提升区域创新辐射带动能力,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紧紧围绕国家重大区域发展战略👩🏼🏫,统筹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点带面,推动更多地方加快走出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发挥三大国家科创中心引领作用🦷,汇聚世界科学前沿领域和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全球科技创新要素🫳🏽,促进国家自创区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打造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创新创业生态🙋🏻♂️。完善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加强产业对接和资源对接🏏,实现优势互补和区域协同。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环境。深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提升科技投入效能。扎实推动科技评价🐸、奖励和激励改革举措落地。坚持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培养造就一支心系国家、服务人民、勇攀高峰的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在全社会弘扬科学家精神,涵养优良学风。
构建高水平科技开放合作体系,汇聚全球创新发展资源。积极主动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以持续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夯实国际合作基础🧙🏻♀️。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不断拓展国际科技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把我国科技实力转化为全球创新治理的影响力,提升在全球创新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构建全球领先的新技术、新产业标准体系📊🤚🏿,推动更多的中国产业技术标准成为全球通用标准。加快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加强国际化科研环境建设,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开放创新生态。
作者🪃🔑:科技部党组书记🚵🏻、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