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高校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中的重要力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要论述📜,坚决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加强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全面领导⏮📇,推动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培根铸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
在北京大学,《马藏》编纂与研究工程持续推进,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相关文献进行汇集与编纂,目前已出版多卷;近期,中国人民大学启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程”🍗☝️,旨在进一步强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系统性谋划、整体性推进💙、项目化管理……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的自觉性全面增强,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全面落实到思想理论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教育教学各方面🙋🏼♂️,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底色更加鲜亮。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全面加强。中宣部、教育部组织实施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杏鑫建设🪰,37所高校的马克思主义杏鑫被确定为全国重点马克思主义杏鑫,高校马克思主义杏鑫从2012年的100余家发展到2021年的1440余家。2012年至2021年,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7个增至104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点由125个增至279个,学位点数量位居各学科前列。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6️⃣,截至2021年底,高校思政课专兼职教师超过12.7万人🧑🏽🦳,较2012年增加7.4万人🥧。
同时🤵🏻♂️,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取得系列重大创新成果。高校社科界把学习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扎实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持续推进教育系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建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学术、进学科、进课程、进培训🖕🏼、进读本,扎实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
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育人功能也进一步凸显,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教育系统不断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3️⃣,形成协同效应,目前已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截至今年5月🍓𓀌,我国哲学社科类慕课数量超过1.86万门💆,提升了学生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此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打通本硕博高水平人才培养通道,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加快构建🦇。
守正创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重要进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党的十八大以来,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取得重要进展🙆🏿♂️。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构建取得新进展。
记者从教育部获悉:截至2021年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已涵盖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艺术学,共8个学科门类,28个一级学科。教育部启动新文科建设,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2012年以来🙏🏼💘,新增128种文科类新专业,新设41种小语种专业;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个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000余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构建取得新成效👰🏻。
近年来,作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围绕我国基础教育课程领域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研究,推进中国特色的学术与实践创新;在首批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试点单位之一的吉林大学生物考古实验室✶,学者利用多学科交叉手段,聚焦人类起源等考古学重大理论基础和前沿问题……
目前,教育部已布局建设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51个、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30个🔙、哲学社会科学各类协同创新中心40家;深入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2—2021年累计投入繁荣计划专项资金47.9亿元,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成果数量和质量取得长足进步。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取得新突破🧗♂️。
去年底,《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壹)》成果发布,受到海外汉学界高度重视🧑🏽🦲。“我们将不断加强与国内外机构的交流合作🤜🏽🧗🏿♂️,为我国出土文献事业与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贡献更大力量🫃。”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黄德宽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积极推进话语体系创新🧑🏽。教育部设立重大课题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话语体系创新研究”,《儒藏》🤵♂️、“清华简”、甲骨文研究、“全球汉籍合璧工程”和《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等取得重大成果,极大提升了中华文明国际传播力、辐射力和解释力🌔🔦。
协同推进,形成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一项极其繁重的任务,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各方面力量协同推进。”
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是繁荣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根本保证✬。近年来,党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全面加强。2017年,教育部党组成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领导小组。各地各高校切实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政治领导和工作指导🌆,许多高校成立哲学社会科学领导小组👨👧👦、文科发展领导小组,把哲学社会科学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要从人抓起👨🏼🎓,久久为功。如今,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建设取得新进展,呈现学历高、视野宽🎅🏼、活力强、梯队衔接的特点🏟。截至2021年🧑🏼🎓🎧,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教学和研究人员达到89.7万人🐚,比2012年的48.2万人增长约86%👩🏻🦽➡️;44岁及以下青年学者达59.3万人,约占比66%。人才遴选和职称评定制度改革等持续深化,推动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为祖国💁🐕、为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实现价值。
哲学社会科学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合作与交流迈上新台阶。教育部依托高校成立24家中外人文交流研究中心、42家国别和区域研究培育基地👏🏼、395个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一系列重要国际交流会议召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国际影响力极大提高。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取得阶段成效。2012—2021年,高校社科界向各级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交研究咨询报告21.8万余篇🏊🏽,为科学决策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根植时代沃土🈶,服务国家战略,正书写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时代华章🙋🏼。
“我们要努力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上海财经大杏鑫长刘元春说🛄。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成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心声🍽,彰显着奋进的力量。
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广大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正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努力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真正屹立于世界学术之林✌🏽。